2017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程技术学院 发表于: 2018-09-07 点击: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招生对象

专业名称: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业代码:580201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应届初中毕业)生

二、学制与学历

基本学制:三年(2+1) 专科

三、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目标、规格

(一)市场需求

1、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新技术,是机械与电子技术的结合产物。发展历史不长,多功能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还没有达到高保和的程度。大量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和大量的机电一体化设备需要大量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去操作,出制造,出维修,去管理。人才市场需求量大,近三年机电人才需求量一直和电子技术人才需求量排在首位。

2、随着毕业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生已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打破地区、行业限制,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其中许多毕业生要到沿海地区条件好的机电企业谋职,这势必也会加大本地区人才的需求量。加上订单培训更加明确了我们专业发展的方向。从2008--2016年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用工市场反馈的信息可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在前列,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十分抢手。信息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对各领域的渗透,电子技术对机械制造领域的渗透,以及新兴技术的综合应用,使电气技术人才成为急需;大量的更为先进的机电设备投入生产,对操作和维修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机电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量将更大。随着我国和各地工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量将逐年增加。

3、机电一体化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近年来,各高校为企业培养了许多机电设备的设计、制造和使用人才。但是在机电设备,尤其是大中型机电一体化设备,我省机电一体化维修行业从业人员中,具有高职及其以上学历水平的技术人员仅占很小比例,许多厂家不得不高薪聘请国内外专业人士,但还是不能满足现代生产的需求。为此,应加强机电设备维修行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机电设备电气方面维修人才的培养。加大改革力度,为企业的发展及时输送应用性专门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随着产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机械与电气电子技术已变得密不可分,使机电行业对人才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企业一方面为了提高效率而精简缺乏专业技能的冗余人员,另一方面又大量引入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总体上,从业人员数量没有明显的上升,反而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呈下降趋势。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电气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是越来越高,对电气技术综合应用的技能型人才有着较大的需求。同时,技术的革新,带来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化,使电气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呈总体下降趋势,而随着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生产效率的提高,员工的工资收入呈逐年上升态势。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制造业生产一线,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熟悉安全标准和规范,具有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组装、调试、维护、检修与技术改造等工作的实践能力,熟悉质量管理与相关国家标准,具有从事产品质检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基础知识,并且对一般机电一体化设备具有初级设计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培养规格

1. 知识要求

(1)掌握与本专业相关文化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体育与健康等知识。

(2)掌握文献查阅的基本知识。

(3)具有绘制工程图(机械装配图及零件图、电气控制原理图、电气安装接线图、液压与气压系统原理图、设备安装平面图)的基础知识。

(4)掌握相关国家标准与安全规范。

(5)掌握典型零件生产品工艺。

(6)掌握机械原理与典型机构工作原理、公差配合与测量、机械零件加工、电工电子技术、液压与气动、电气控制、电气安装、可编程控制器、电机驱动与调速、单片机应用研究和工控组态等技术的专业知识。

(7)掌握自动生产线、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等机电综合知识。

2. 技能要求

(1)通用技能

①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与办公软件应用能力。

②具备较好的商务英语交流沟通能力。

③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与文字写作能力。

④具备较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⑤熟悉劳动与安全保护规程等。

⑥具备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2)专业技能

① 专业能力

A.具有正确选择和使用工、夹、量、辅具的能力。

B.具有机械零件测绘及简单设计能力。

C.具有识读机械、电气工程图纸的能力。

D.具有计算机绘图能力。

E.具有针对常用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机械结构、电气系统进行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能力。

F.具有修改控制程序和针对常用工控设备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

G.具有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的初级能力。

H.具有专业文档编辑能力。

② 方法能力

A.具有获取、分析、使用信息的能力。

B.具有对知识的抽象、概括及判断能力。

C.具有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D.具有终身学习和岗位迁移能力等。

③关键能力

A.具有机械安装与调试能力。

B.具有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能力。

C.具有控制技术应用能力。

D.具有设备故障诊断与检修能力。

E.具有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能力等。

(3)拓展技能

① 具有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编程调试的能力。

② 具有从事数控机床维修的初级能力。

3. 素质要求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树立遵纪守法、遵章守纪的法制观念。

(3)树立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拥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认真负责、勇于奉献的工作精神。

(5)具有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一定的人际交往与沟通协作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6)具有较强的安全和环保意识。

(7)有良好的团队意识、热爱生活、朴素自然、待人真诚、处事平和大方。

(8)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具有积极的情感、意志、性格,良好的体验感觉,正确地对待成功与挫折,平和、理智、坚韧的待人处事的生活态度。

(9)具有健康和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及生活习惯。

4. 职业资格证书

序号

职业资格证书

发证机关

等级

1

机电设备安装工

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中级或高级

2

维修钳工

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中级或高级

3

维修电工

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中级或高级

4

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

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中级或高级

四、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围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有机结合,构建“学做结合、突出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学做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学”是指学生课堂内要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公共基础课,初步形成职业认知能力;“做”是指在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进行综合实训的时候,重点在于“动手操作”形成职业能力;“突出技能”是指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完成本专业所需要形成的职业技术能力,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完成“学生到技工”职业能力提升。

五、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体系框架由职业素质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五个层面构成,强调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相互平行(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相平行)、融合(课程知识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交叉(专业核心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专业技能培训模块不断线,贯彻始终。

(二)专业核心课程描述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主要内容

学时数

1

电工电子技术

本课程由电路理论、电工学、模拟、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四部分组成。

电路理论课和电工学主要学习: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电路的分析方法,正弦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电路的过渡过程,磁场的基本定律及基本概念,理想变压器,二端口网络,供电与用电,变压器,电工测量等。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及电工仪表的使用等方面的技能。要求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

模拟电子技术主要学习:半导体二极管及应用,半导体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信号产生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等。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常用电子元器件的特性和主要参数、并能合理选用电子元器件、掌握基本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估算方法、掌握放大器、正弦振荡器、直流稳压电源等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原理。要求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

数字电子技术主要学习:基本逻辑运算及集成逻辑门,布尔代数与逻辑函数的化简,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脉冲波形的产生与变换,数/模与模/数转换,半导体存储器和可编程器件。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电路的组成及分析方法,并有一定的应用能力,了解脉冲的产生及整形电路,A/D、D/A转换等数字电路的基本和典型应用,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实验技能和电子技术实际动手能力。要求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

110

2

机械设计与公差配合

本课程主要学习公差配合与测量概论、极限配合与尺寸检测、检测形位公差、检测表面粗糙度以及检测其他常用零件。要求学生了解互换性的知识,以正确理解图样上所标公差配合代号的含义;掌握极限配合、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国家标准和应用,能熟练查用有关表格。掌握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会正确选择、使用生产现场的常用量具、量仪检测工作尺寸、形位误差和表面粗糙度。熟悉常用零件的公差和检测方法。要求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

72

3

传感器技术

本课程主要学习工业控制中常用的传感元件及其在检测及微机检测系统中的主要应用。掌握检测与转换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技术特性及其应用;掌握检测系统中常用量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在微机检测系统中的主要应用;具有对检测系统进行分析的初步能力。要求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

72

4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

本课程主要学习直流电机、变压器、交流电机和控制电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电磁关系和能量关系,简单了解直流电机和交流电机的机械特性以及起动、调速和制动的原理、方法及相关计算,了解电动机容量选择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常用低压控制电器的结构、原理、型号、规格及用途,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的基本环节,电机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会正确使用电工仪表识别、检测常用低压电器,会拆装、保养、维护单相、三相电动机。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电机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要求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

72

5

液压/气动技术与应用

本课程主要学习液压传动、液压元件、气动元件和回路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传动基本知识,能阅读机械设备说明书中液压与气动传动系统图,并具有分析、排除故障的初步能力,以及液压与气动系统的设计方法。要求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

72

6

变频技术

本课程主要学习一般变频调速系统,包括:开环、闭环系统。PWM变频调速系统,包括:控制方式、(变幅)、恒幅PWM系统。无换向器电机调速系统。串级调速系统。交流调速系统数字化。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交流调速的实用技术。熟悉变频器的使用。要求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

72

7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

本课程主要学习主流PLC产品的性能、基本工作原理、硬件系统设计、选型、编程元件、指令系统、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PLC的典型逻辑(包括数字量和简单模拟量)控制方法,通过实践掌握PLC安装、启动、删除程序、识别报警信息、程序下载、在线监测、强制变量等知识与性能,学会编写简单应用程序,排除PLC控制系统的一般性故障,掌握PLC控制系统的维修方法。

72

8

热工仪表

本课程主要学习压力表、压力变送器、差压变送器、压力校验仪、热工信号校验仪、就地温度计、热电阻、热电偶、液位变送器、温度变送器、压力传感器、液位变送器、液位计、智能数显仪、闪光报警仪、无纸记录仪、流量积算仪、压力校验装置、温度校验装置等仪表的简单应用(学习中可选其中几种学习)。

54

9

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

本课程主要学习现场总线概述、数据通信基础与网络互联、串行通信接口技术、CAN总线、PROFIBUS现场总线等。要求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

36

(三)教学进程安排

1、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

课程名称

学时数

教学学期及周课时数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周数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6

30

6

2

2

形势与政策

32

32

0

2*4

2*4

2*4

2*4

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6

30

6

2

4

计算机应用基础

64

32

32

4

5

大学英语

128

96

32

4

4

6

体育

72

10

98

2

2

2

7

军事理论

18

12

6

1

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2

24

8

2

9

大学语文

36

36

2

10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32

24

8

1

1

1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64

16

48

1

3

小计

586

342

244

16

9

4

4

1

机械制图

56

16

40

4

2

高等数学

84

60

24

6

3

CAD与CAM

54

16

38

3

4

电工电子技术

110

54

56

4

3

5

机械设计与公差配合

72

36

36

4

6

C语言设计

54

24

30

3

小计

430

206

224

14

13

1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

72

36

36

4

2

传感器技术

72

36

36

4

3

变频技术

72

36

36

4

4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

72

36

36

4

5

单片机技术与应用

72

36

36

4

6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

72

36

36

4

7

液压/气动技术与应用

72

36

36

4

数控技术

36

18

18

4前9周

8

热工仪表

54

24

30

3

9

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

36

18

18

4前9周

10

组态应用技术

36

18

18

4后9周

11

工厂配电

72

36

36

4

小计

738

366

372

4

20

17

1

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Protel)

54

24

30

3

2

钳工基础训练

36

8

28

4前9周

3

焊工基础训练

36

8

28

4后9周

4

数控加工实训

36

8

28

4后9周

5

电工电子基本技能实训

204

8

196

3

3

3

3

6

顶岗实习

648

648

18

18

小计

1014

56

958

3

3

7

8

18

18

职业

拓展

课程

1

自动控制系统

36

18

18

2

2

机器人技术

36

18

18

2

3

无人机技术

36

18

18

2

小计

36

18

18

2

课程合计

2804

988

1816

33

29

29

31

18

18

注:第一学期为十四个教学周(军训三周)。

2、时间分配表(单位:周)

学年

学期

教学

周数

理论

实践教学

集中实践

考核

毕业

教育

机动

合计

备注

军训入学教育

顶岗实习

毕业设计(论文)

其它集

中实践

17

14

3

1

1

19

18

16

2

1

1

20

18

16

2

1

1

20

18

14

4

1

1

20

18

14

4

1

1

20

18

12

6

1

1

20

合计

107

74

3

12

6

12

5

1

6

119

3、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统计表(单位:学时)

项目

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

备注

校内实验实训

校外实训

学时数

1076

740

988

第三年到联合办学订单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

1816

所占比例

64.76%

35.24%

总学时数

2804

六、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进程

A. 校内实训(实践)教学计划表

序号

实训项目名称

学时数

学期

实训场所

教学要求

1

工程制图

28

2

工程制图室

达到实际应用标准

2

CAD与CAM

28

2

计算机实验室

达到实际应用标准

3

电工学

18

1

电工技术实验室

达到实际应用标准

4

电子技术

24

1

电子技术实验室

达到实际应用标准

5

电子测量与热工仪表

48

2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室

达到实际应用标准

6

变频技术

36

3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

达到实际应用标准

7

传感器技术

36

3

传感器技术实验室

达到实际应用标准

8

公差配合与测量

18

2

钳工实验室

达到实际应用标准

9

单片机技术与应用

36

3

单片机技术实验室

达到实际应用标准

10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

36

3

PLC技术实验室

达到实际应用标准

11

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Protel)

48

4

EDA实验室

达到实际应用标准

12

机械零件与典型结构

28

1

钳工实验室

达到实际应用标准

13

数控技术

36

3

数控实验室

达到实际应用标准

14

简单机电一体化系统制作

64

4

单片机技术实验室

PLC技术实验室

达到实际应用标准

15

机械装配(汽车拆装)

28

3

汽车装配实验室

达到实际应用标准

16

汽车电器故障诊断与维修

56

4

汽车检测实验室

达到实际应用标准

17

PLC、单片机控制系统与组态技术

56

4

单片机技术实验室

PLC技术实验室

达到实际应用标准

18

现场总线应用技术

18

4

PLC技术实验室

达到实际应用标准

19

液压/气动技术与应用

36

3

液压/气动实验室

达到实际应用标准

20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

36

2

电工技术实验室

达到实际应用标准

21

焊工基础训练

28

3

焊工实验室

达到实际应用标准

22

钳工基础训练

28

2

钳工实验室

达到实际应用标准

23

专业认识概论

4

2

机电实验室

达到实际应用标准

24

高等数学

16

1、2

各相关实验室

达到实际应用标准

25

自动控制系统

18

4

计算机实验室

达到实际应用标准

26

工厂供电

18

4

校配电所

达到实际应用标准

合 计

826

B. 校外实训(实践)教学计划表

序号

实训项目名称

学时数

学期

实训场所

教学要求

备注

1

顶岗实习

740

5、6

定单企业

综合实践能力训练

37周

合 计

740

37周

注:毕业顶岗实习每周计20学时。

、教学组织与实施

采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学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无人机专业所需人才,在三年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三次不同的企业实习。

第一学年实习,学生对机电行业以及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相关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并不能将所了解的知识与机电行业实际状况进行相连接,通过本次实习,使同学们可以通过现实的机电行业发展状况为自己树立明确的人生方向以及学习目标。

第二学年实习,学生基本上能够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与维护,通过此次的专业实习将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充分的运用到企业实践中,保证与企业需求零距离。

第三学年实习,学生基本上已掌握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具备的基本技能,通过此次社会实践确认适合自己的职业及岗位、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对于企业表现较好的同学可直接留企业进行工作)

上课的形式采用行动导向法、项目教学法以及情景模拟法等“情景教学法”将实际应用搬进课堂,把课堂搬到企业,课堂再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个应用领域的真实场景,在实际操作中充分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继而达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充分的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充分应用,并在实践中充分的证实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保障与措施

(一)师资队伍要求

1、团队介绍、双师结构、学历结构、专兼职比例

教学团队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实施需建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般教师、企业技术专家与能工巧匠、企业指导教师组成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其人员如下:

专业教学团队人员结构表

专任教师

兼职教师

专业带头人

骨干教师

一般教师

企业技术专家与能工巧匠

企业指导教师

1人

3人

5-8人

10人

若干

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3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20%;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配备专业带头人和教学管理人员。有一支符合专业教学要求,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求的兼任教师队伍,兼任教师数占专业课与实践教师合计数的比例达到35%。

2、核心课程教师要求、实训指导教师要求、兼职教师要求

专业带头人知识能力素质符合要求;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师有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工作经历;注意遵循高职教育规律教学,重视师德师风,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主持或参与专业科研项目;主持或参与高职教育教学科研项目;有适应教学的科研能力与成果。

专业带头人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阔的专业视野,掌握冶金技术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与此同时还需具有丰富得到教学经验和教学经验和教学管理经验,对职业教育有深入的研究,能够在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方面起到领军的作用。其主体工作有,组织行业、企业研究,进行人才需求分析,确定人才培养定位;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主持课程构建工作,组织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统筹规划教程团队建设,支持满足教学实施的教学条件建设,支持建立保障教学运行的机制、制度。

骨干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善于将企业先进的技术知识与教学相结合;对职业教育有一定的研究,具有职业课程开发能力;能够运用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治学严谨的教学效果良好。其主要工作有: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关的工作;进行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编写相关教学文件;进行理实一体的教室建设;参与专业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

一般教师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其主要工作有: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以及相关教学文件编写;对专业一般课程进行课程开发及建设;参与理实一体专业教室建设,通过下场锻炼,参加培训不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及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企业技术专家与能工巧匠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技能,长期从事钢铁生产工艺技术、现场操作或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够及时的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及时问题,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善于沟通与表达。其主要工作有: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承但一定的教学任务,指导实训,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设,参与相关教学文件的编写;参与理实一体专业教室建设及实训基地建设。参加教学培训,提高职业教学能力。

企业指导教师需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企业的相应岗位独当一面,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其主要工作有;按照实现大纲的要在本企业指导学生的岗位实训,具体负责学生在岗位实训期间的岗位教育和技术的指导工作;反馈学生的在岗情况,发现问题与学校指导教师一同及时解决;负责学生定岗期间的考勤、业务考核、实训鉴定等。

(二)实习实训条件要求

1、校内实训室

校内实训室一览表

序号

实训室名称

主要工具和设施设备

功能说明

设备名称

数量

1

传感器实训室

THSCCG-1型传感器技术实训装置

10

2

电子技术实训室

THDK-2型电子技术实训装置

16

3

电工技术实训室

DGJ-2型电工技术实训装置

16

4

单片机技术实训室

THMEMU-1型单片机技术实训装置

16

5

PLC技术实训室

THPFSM-2型PLC技术实训装置

10

6

电力电子技术实训室

THPDC-1型电力电子技术实训装置

7

7

钳工实训室

实验台

16

8

液压/气动实验室

实验仪

1

9

焊工实验室

电焊机

10

2、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以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也是对教师进行时间锻炼,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开发,推广的重要场所。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学生生产实训、顶岗实训的需求,学生通过顶岗完成实际工作任务,获取就业前对工作经验的积累。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高科技前沿专业,建设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是保证学生岗位技能训练的基础。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应用领域,实训基地必须依托机电行业,积极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服务,按照统筹规划、互惠互利、全面开放和资源共享的原则开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考虑到生产实习的安全性,校外生产实训采用学校联系企业,统一进行;顶岗实训采用学校联系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

序号

实训项目名称

学时数

学期

实训场所

教学要求

备注

1

校外实训

740

5、6

定单企业

综合实践能力训练

37周

合 计

740

37周

3、信息网络教学条件

有专业计算机房,计算机数量不少于四十台每个机房。具有必备的专业通用软件,并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有适应专业教学必须的电化教室、语音教室和专业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幻灯、录像、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评价

(1)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与考核。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是对教师教学工作实施的全过程定量化的检查、考核制度。考核人员包括学校领导、学校教学督导组成员、教务处成员、各系主任、教研室主任。考核内容包括课前准备(教案、讲稿)、课堂教学、辅导答疑、作出批改等环节。考核方式包括定期检查教学日历、教案、讲稿、学生作业,随堂听课,不定期抽查辅导答疑,召开学生座谈会,组织学生评教等。各项检查、考核都要填写量化考核表,期末汇总。

(2)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与考核。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与考核要体现能力本身,展现本校的指导思想,以学科理论为主要内容的主要考核模式,实现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实现性和灵活性,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闭卷、开卷、口试、实践操作、项目设计、设计生产、发表论文、可也总结、调研报告、多媒体汇报、整体考察等,加强过程性的考核,考察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①公共学习领域部分考核方式仍沿用现行的考核模式,即英语(大学英语、高职高校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等数学、体育课为考试课,德育为考查课。

英语、计算机可以采用等级考试或证书考核代替课程考核。

②专业及专业拓展学习领域部分及整周实习实训建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以过程考核为主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践课要进行操作技能考核,从实际工作岗位中抽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作为考核内容,测验情境要求尽可能与实际工作情境相似。

根据课程内容和课程性质的不同,在平时成绩中加入过程性考核成绩,学生学业质量的考核根据实践环节比例的不同分三种:

第一,以知识和理论传授为主型。实践环节较少的课程,建议采用平时成绩占20%,卷面成绩占80%的形式。这里的平时成绩不仅包括学生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实验实习任务完成情况,还应包括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过程性考核成绩。

第二,理论知识和技能并重型。实践环节与课堂教学相差不多的课程,可采取平时成绩占50%,卷面成绩占50%的形式。

第三,以技能、能力为主型。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可以采用完全过程考核的形式。

③定岗实训环节考核考虑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企业实践考核由企业人员根据企业的岗位工作考核标准组织对学生进行考核。

十、毕业条件

1、课程要求

学生修业期满需完成理论教学和校内实验实训2120学时;校外实践教学37周;军训3周;毕业教育1周。

2、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通过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高级电子设备装接工(6-23-10-01)职业资格考试,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通过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高级电气设备安装工(6-23-10-02)资格考试,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通过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高级维修电工(6-07-06-05)资格考试,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3、符合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中的相关要求。

(1)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获得B级以上证书;

(2)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并取得一级以上证书。

4、奖励

参加国家、省级竞赛获奖的同学可申请不受上述条件约束。

十一、其它说明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继续学习的途径:参加专升本的考试,参加成人本科教育,在学历教育方面继续深造,毕业后学生可以在企业经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期间考取工程硕士,工作期间进行本专业职业资格高级工或技师的学习与考核。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意见

论证专业(方向)名称: 机电一体化论证时间:2012 12 20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名称

姓名

职务/职称

工作单位

专业特长

签名

联系电话

柏宏升

西钢计控中心主任

西林钢铁集团

自动控制

郭锐

西钢人力资源部主任

西林钢铁集团

计算机控制

宋国忠

西钢自动化所主任

西林钢铁集团

电气自动化

郑懋林

锦山电厂计控中心主任

伊春锦山电厂

电气自动化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伊春职业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审批意见

专业

人才

培养

方案

主要

数据

专业(方向)名称

培养方案

总学时

理论课

总学时

实践教学

学时

顶岗实习

学时

实践教学占总学时比例(%)

机电一体化

各学院意见

学院院长签字(公章):

年 月 日

教务处审核意见

处长签字(公章):

年 月 日

学院

审批意见

主管院领导签字:

年 月 日